當你在組織中工作,忽然接到一個需求,或是主管交代一項任務時,請勿急著承諾:「好,沒問題。」因為你必須弄清楚三個黃金圈:
1.why: 為何有這個任務?之前不是有類似的事項在進行了?
2.what:具體的產出是什麼?是一次到位,還是分階段產出,跟主管討論過後再走到下一階段?
3.how:這件事要推動,需要對應的專業技能、時間及資源,都清楚的盤點過了嗎?
不客氣的說,上述三個問題答不清楚,你根本沒底氣去承諾這項任務的完成。
那麼,初步搞清楚上述的三個問題之後,事情就可以順利推動了嗎?
既然是『初步』,那就是還沒深入細節。正所謂『魔鬼就在細節處』。顯然,你還沒評估到『魔鬼』。這些魔鬼,將會體現在你推動事務上,遇到的跨組織利害關係衝突e.g.不認同你的目標、不想投資源協助,以至於在溝通上與到重大挫折。甚至於,明明會議上,各部門直屬主管都同意,有會議記錄為證,偏偏下面的執行就是拖三拉四。怎麼會這樣?本位主義作祟。
本位主義,在大組織裡,根本避不開。但是可以透過系統性思考,把相關的利害關係人,從被動的反應者轉為主動的參與者。
怎麼做?請先回到『原點』,用『系統觀』來思考
1.為什麼要做這件事?是個人需求、小組需求、科內需求、部門需求還是公司需求?
從更高的角度,可以看見,跟其他單位是否有『疊床架屋』、爭功的隱憂、長久維運的權責歸屬。如果其他單位也在做類似或有上下游關係的事項,應該先把他們拉進來一起討論。至少開個會,釐清一下彼此目標的獨立性與相依性。消極面,避免重工;積極面,主動互補。
2.這件事的『終局』景象是什麼?不單只是做完回報給主管就完事,而是後續對於團隊、其他部門乃至於組織,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?如果沒有先想清楚、或是跟團隊內先討論清楚,過程中被其他團隊質疑時,人家可以會覺得,你們就是為做而做,本位主義。組織內合作,也講求『交換價值』。你拉著別人進來做,又說不出這件事對他們有什麼好處(必要性防禦),人家為什麼要理你?如果對方直屬主管已經講明這件事的完成同樣是他們團隊的kpi,那當然就沒話說了。但有些事件在創新規劃過程中,不總是能剛好符合該團隊年度的kpi。那你有想過該怎麼溝通、連結與說服呢?只有自己的想法,沒有整體的終局,說服力是很弱的。
3.自己、乃至於協作的跨部門團隊,角色定位、連結互動及產出交付的內容,都有溝通清楚了嗎?
你以為,一場跨部門的會議,大家各抒己見,主管們拍板定案,會議記錄寫下並公佈。被分配到工作的部門團隊,就會使命必達的去完成任務嗎?不,不一定。請注意,會議過程中,面有難色、沈默不語的人,他們可能是潛在的炸彈。
請回歸各部門的立場、目標來思考。他們所分配到的任務,是否符合他們的立場目標、專業技能?如果是,那就不用太擔心。如果不是,那就請你多注意了。因為,這將會是事後進度延滯、團隊衝突的關鍵爆點。所以,能主動協助釐清問題、並找資源協助,建議盡量做,以降低未來風險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