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川普的財政面具:從財政紀律到選民情緒的操作術



  1. 削減支出與加關稅,曾讓人誤判其重視財政紀律

    川普於2017年上任後,主打精簡政府支出、重新談判貿易協定、對中國加徵關稅,讓部分市場人士一度認為他將重整美國財政。當時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自2016年底的約2.4%,逐步攀升至2018年高點的3.2%。市場將此視為經濟增長與財政收斂的反映。

雖然川普政府聲稱關稅可作為增加政府收入的手段,但實際成效有限。根據PIIE,2018–

2019年間所有加徵關稅所帶來的收入僅約700億美元,無法對每年數千億的財政赤字構成

實質挹注。


  1. 支出未有效減少,減稅反而擴大財政赤字

    2017年底實施的《減稅與就業法案》使企業稅率從35%降至21%,短期內刺激了企業盈餘與股市,但未見實質稅收回補。CBO估計此減稅將於10年間造成近2兆美元收入損失。政府支出卻未隨之緊縮,導致赤字逐年擴大。


  1. 2024年再推減稅,市場對美債信心動搖

    川普於2024年再次競選總統,並提議延續甚至擴大2017年稅改,使2025年即將到期的減稅條款永久化。這舉動加劇市場對美國長期赤字惡化的擔憂。2024年下半年起,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從約4.2%飆升至2025年初的5%以上,反映出投資人對美債需求下降與通膨預期回升。穆迪也於2024年11月將美國的信用展望調降為「負向」。


  2. 川普本質上仍是民粹型政治人物,重選票勝過財政責任

    綜觀川普任內與再選期間的政策,無論是關稅、減稅還是支出方向,實則皆服務於核心選民的情緒與選票動員。他雖包裝成「重整財政秩序」的改革者,實則與歷任總統並無二致,對於長期財政紀律缺乏真正的承諾。市場對美債的信心,也隨著這種政治操作逐步侵蝕。
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